來源:中國核電信息網 發布日期:2022-08-03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履行強核強國使命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余劍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部署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安排,并要求中央企業要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支撐。核科技是世界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代表著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作為我國核科技工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戰略導向,堅持創新引領,努力打造引領世界核領域發展的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努力為我國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牢記強核強國使命
以自主創新鑄國之重器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黨中央高度重視核工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時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核工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從成功研制“兩彈一艇”、鑄就共和國堅強的核盾牌,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打造亮麗的國家名片,核工業始終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牢記強核強國的使命。我國核工業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史!
中核集團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中核集團按照“四個面向”要求,堅持自主創新,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全面完成“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接續啟動“創新2030工程”,統籌推進產品開發工程、技術體系架構、基礎前沿探索“三條主線”,推動40余項示范工程(產品)建成和先導技術研發,推進初步實現核動力型譜化發展和核燃料閉式循環,全面提升核技術應用水平,為進一步實現創新超越奠定堅實基礎。
面向新時代,中核集團提出了建設先進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世界一流企業集團,推動我國建成核強國的新時代“三位一體”奮斗目標。中核集團正在努力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中國先進研究堆、中國實驗快堆等一大批核科技研發設施先后建成投用,自主核電燃料元件實現工業應用;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海內外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技術指標、建造工期、安全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球首座陸上商用模塊式多用途小堆示范工程開工建設;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實現臨界,快堆示范工程加快推進,第四代核電商業化應用邁出堅實步伐……中核集團技術進步快、發展活力強、發展勢頭好,已成為世界核科技領域最為朝氣蓬勃的企業之一。
勇闖“無人區” ,勇當“探路者”
以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中核集團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給其養,寬其境,育其才,殊其制,全力以赴下好基礎研究“先手棋”。
中核集團圍繞核工業發展所依賴的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未來發展所需要的顛覆性、探索性技術,制定了《核工業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針對核領域基礎科研短板弱項,提出未來十年科研重點任務。設立基金推進“從0到1”基礎研究,專門孕育和孵化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瞄準核工業未來發展,實施一批先導技術研究,為后續工程化奠定技術基礎。我們計劃到2030年,形成5萬人核科技人才隊伍、基礎研究人員占比超20%、基礎科研投入占總科研投入比例不低于20%,全力夯實世界核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經過不懈努力,中核集團前瞻性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開展嫦娥五號月壤中子活化分析,密切跟蹤國家深空探測戰略需求。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建成并放電,為我國核聚變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世界上束流強度最高深地實驗設施——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并發布首批試驗成果,標志著我國核天體物理實驗研究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以協同創新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針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中核集團打造“小核心、大協作”協同創新體系,以新型舉國體制匯聚創新力量,全面提升國家核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程等具備核科技研發優勢的院校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實現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最大程度、最高效率集聚、統籌各方優勢科技資源,牽頭組建任務型、體系化的創新聯合體以及核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協同創新聯盟、海水提鈾聯盟,形成強大的創新攻關合力。搶抓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和洗牌的機遇,建立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創新體系,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打造國際核科學技術研發中心,持續推進與“老朋友”全面合作,拓展與“新伙伴”深入合作,助力全產業鏈“走出去”。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小核心、大協作”的協同創新組織已成為中核集團研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科技創新“新勢力”?!叭A龍一號”研發設計,集結了國內17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外14家企業、大學的力量;在新一代“人造太陽”設計建造工程中,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上百家單位聯合攻關,實現了HL-2M裝置中大型部件的全部國產化。在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建設中,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走出了一條新型舉國體制下重大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成功之路,奏響了協同創新最強音。
涉險灘,破藩籬
以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兩核重組以來,中核集團始終把改革作為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的重要抓手,強化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建設有中核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科技體制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
中核集團將科技體制改革方案融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科研院所改革”中,并著手編制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方案和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強科技資源統籌配置。中核集團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廣泛應用關鍵節點“里程碑”式管理、集智攻關、末位淘汰等創新模式。打造集“政策體系、科技成果、服務平臺、金融資本”于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系統,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舉辦科創大賽,以“揭榜掛帥”“賽馬制”的形式,面向全社會發布26個項目,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創新引領作用。
中核集團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已逐漸步入“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應用一代”的可持續發展軌道。兩核重組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164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創新團隊獎3項,獲中國質量獎和全國質量獎各1項,獲中國專利金獎2項、銀獎4項,累計授權專利達一萬余件,主導發布7項國際標準,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我國核工業正處在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是核工業人的使命擔當所在,與核工業的發展目標一脈相承。中核集團將進一步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堅定初心、增強決心、保持恒心,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劃力、整合力、帶動力,成為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中的中流砥柱,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5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
技術支持:愛思美(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487號   京ICP備15021878號-2